持之恒成语故事?【例句】:学习要锲而不舍,~,就能取得好成绩。持之以恒的故事 孟母诫子 战国时期,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(孟轲)小的时候,母亲送他到学堂读书。刚开始孟轲还懂得用功,后来就渐渐学会偷懒、贪玩,不肯用功读书了。有一天,他竟然逃学回家。母亲此时正在家中织布,一看见他逃学回来,那么,持之恒成语故事?一起来了解一下吧。

成语故事持之以恒

【成语】: 铁杵磨成针

【拼音】: tiě chǔ mó chéng zhēn

【解释】: 杵:舂米或捶衣用的棒。将铁棒磨成细针。比喻只要有恒心,肯努力,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。

【成语故事】:

唐代大诗人李白,小的时候很贪玩,不爱学习。他的父亲为了让他成材,就把他送到学堂去读书,可是,那些经史、诸子百家的书很不好学,李白学起来很困难,就更加不愿意学了,有的时候还偷偷跑出学堂去玩。

有一天,李白没有上学,跑到一条小河边去玩。忽然他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蹲在小河边的一块磨石旁,一下一下地磨着一根铁棍。

李白好奇地来到老婆婆身边,问道:“老婆婆,您在干什么?”“我在磨针。”老婆婆没有抬头,她一边磨一边回答。

“磨针!用这么粗的铁棍磨成细细的绣花针。这什么时候能磨成啊!”李白脱口而出。而老婆婆这时抬起头,停下手,亲切地对李白说:“孩子,铁棒虽粗,可挡不住我天天磨,滴水能穿石,难道铁棒就不能磨成针吗?”

李白听了老婆婆的话,很受感动。心想:“是呀,做事只要有恒心,不怕困难,天天坚持做,什么事都能做好。读书不也是一样吗?”李白转身跑回学堂。

从此以后,他刻苦读书,历代诗词歌赋,诸子百家,他见到就读,终于成为一名著名的诗人。

持之以恒方得始终后一句

持之以恒是一个成语,读音是chí zhī yǐ héng,意思是长久坚持下去。

出处 清·曾国藩《家训喻纪泽》:“尔之短处,在言语欠钝讷,举止欠端重,看书不能深入,而作文不能峥嵘。若能从此三事上下一番苦功,进之以猛,持之以恒,不过一二年,自尔精进而不觉。”

持之以恒的励志故事古今

持之以恒,

chí zhī yǐ héng

反义词

一暴十寒、半途而废

近义词

锲而不舍、孜孜不倦[2]

解释

长久坚持下去

出处

清·曾国藩《家训喻纪泽》

持之以恒的小故事

、愚公移山

【原文】北山愚公长息曰:“汝心不固,固不可彻,曾不若孀妻弱子。虽我之死,有子存焉。子又生孙,孙又生子,子又有子,子又有孙:子子孙孙,无穷匮也;而山不加增,何苦而不平?”

【大意】北山愚公长叹一声,回答说:“你太顽固了,顽固得一窍不通,你简直还不如那个寡妇和不懂事的小孩。即便我死了,还有我的儿子在呀!儿子生孙子,孙子又生儿子,孙子的儿子又有儿子,他的儿子又有孙子:子子孙孙,没有穷尽;但是山不会再增加了,还怕挖不平它吗?

【寓意】比喻十分坚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、不怕牺牲的精神。

二、夸父逐日

【原文】夸父不量力,欲追日影,逐之于隅谷之际。渴欲得饮,赴饮河渭。河渭不足,将走北饮大泽。未至,道渴而死。弃其杖,尸膏肉所浸,生邓林。邓林弥广数千里焉。

【大意】夸父不自量力,想要追上太阳的影子,一直赶到太阳落下的隅谷旁边,他口渴极了,想得到水喝,就跑去饮黄河、渭河的水。黄河、渭河的水不够喝,他又跑到北方去喝大湖里的水。还没有走到,半路上他就渴死了。他丢弃掉的手杖,为尸体的脂膏和肌肉所浸润,生长成一片茂密的树林,名叫邓林。邓林覆盖面积方圆达几千里。

【寓意】表现了人们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坚强决心。也比喻自不量力。

持之以恒的励志故事

持之以恒主人公是陶宗议!

元朝末年,有个叫陶宗仪的人,他在进士考试名落孙山以后,并不气馁,而是从城市搬到乡下,继续刻苦读书。每天,他下地干活时时,总是随身带着笔墨。在耕田锄地的间隙,他就把带的书拿出买阅读。山村的田野上找不到纸,他就从树上摘了几片大一些的叶子,把自己的读书心得和对生活的观察记录在上面。回到家里,他把这些树叶放进一只瓦罐,等瓦罐装满了树叶,他就把瓦罐埋在一棵大树下面。不知不觉,十多年时间过去了,陶宗仪埋在大树下的瓦罐已经有十多只了,有人对他的做法不理解,陶宗仪笑笑说:“学习就应该像这样持之以恒啊!”后来,陶宗仪把这些瓦罐里的树叶都整理出来,编成了一本叫《南村辍耕录》的书,很受欢迎。

“持之以恒”就是指长久地坚持下去。现在一般比喻为长久地坚持干一件事情,并将其干好。

以上就是持之恒成语故事的全部内容,持之以恒主人公是陶宗议!元朝末年,有个叫陶宗仪的人,他在进士考试名落孙山以后,并不气馁,而是从城市搬到乡下,继续刻苦读书。每天,他下地干活时时,总是随身带着笔墨。在耕田锄地的间隙,他就把带的书拿出买阅读。山村的田野上找不到纸,他就从树上摘了几片大一些的叶子,内容来源于互联网,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。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