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分高下成语故事?2、难兄难弟 东汉陈元方的儿子和陈季方的儿子是堂兄弟,都夸耀自己父亲的功德,争个不休,就去问祖父,祖父说:“元方难为弟,季方难为兄”。意思是元方做他弟弟难,季方做他哥哥难。出自《世说新语·德行》,后来用“难兄难弟”形容兄弟都非常好,难分高下。今多反用,讽刺两人同样坏。3、那么,不分高下成语故事?一起来了解一下吧。
站得高看得远的成语故事
文言文《世说新语·道旁苦李》翻译:
王戎七岁的时候,和小朋友们一道玩耍,看见路边有株李树,结了很多李子,枝条都被压断了。
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,只有王戎没有动。
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,王戎回答说:“这树长在大路边上,还有这么多李子,这一定是苦李子。”摘来一尝,果然是这样。
这个故事写王戎小时候,观察仔细,善于动脑筋,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。
文章最后讲“取之信然”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,他是一个聪明的孩子。
《世说新语》中的成语故事:
1、望梅止渴
曹操带兵走到一个没有水的地方,士兵们渴得很,曹操骗他们说:“前面有很大的一片梅树林,梅子很多,又甜又酸。”士兵听了,都流出口水来,不再嚷渴。
出自《世说新语·假谲》。后用来比喻用空想或假象安慰自己。
2、难兄难弟
东汉陈元方的儿子和陈季方的儿子是堂兄弟,都夸耀自己父亲的功德,争个不休,就去问祖父,祖父说:“元方难为弟,季方难为兄”。意思是元方做他弟弟难,季方做他哥哥难。
出自《世说新语·德行》,后来用“难兄难弟”形容兄弟都非常好,难分高下。今多反用,讽刺两人同样坏。
3、割席分坐
三国时管宁跟华歆同学,合坐一张席读书,后来管宁鄙视华歆的为人,把席割开分坐。
高的成语故事
伯仲之间、不相上下、不差上下、旗鼓相当、各有千秋
一、伯仲之间 [ bó zhòng zhī jiān ]
【解释】:伯仲:兄弟排行的次第,伯是老大,仲是老二;间:中间。比喻差不多,难分优劣。
【出自】:三国·魏·曹丕《曲论·论文》:“傅毅之于班固,伯仲之间耳。”
【译文】:傅毅与班固相比较,差不多,难分优劣
二、不相上下 [ bù xiāng shàng xià ]
【解释】:分不出高低好坏。形容水平相当。
【出自】:唐·陆龟蒙《蠹化》:“翳叶仰啮,如饥蚕之速,不相上下。”
【译文】:翳叶抬头吃,如饥饿蚕的快,不相上下
三、不差上下 [ bù chā shàng xià ]
【解释】:不分高下,差不多。
【出自】: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80回:“一般是鲜花嫩柳,与众姊妹不差上下。”
四、旗鼓相当 [ qí gǔ xiāng dāng ]
【解释】:比喻双方力量不相上下。
【出自】:唐 房玄龄《后汉书·隗嚣传》:“如令子阳到汉中、三辅,愿因将军兵马,鼓旗相当。”
【译文】:假如公孙子阳到汉中、三辅,希望通过将军兵马,双方力量不相上下
五、各有千秋 [ gè yǒu qiān qiū ]
【解释】:千秋:千年,引伸为久远。
下笔成章成语故事原版
公元前594年,楚庄王领军攻打宋国,局势紧张。宋国为求自保,派遣使者乐婴齐前往晋国求援。晋景公对于楚国的霸道行径深感不悦,他有意出兵支援宋国,以正义之师对抗强权。然而,此时的大夫伯宗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,他引用了一句古老的谚语:“高下在心。”伯宗解释道,这句话意味着即使面临困境,也有内在的力量与智慧来应对。他举例说,河流湖泊能接纳污浊,深山密林能隐藏疾病,即使是珍贵的瑾瑜也可能隐藏瑕疵,君主亦应包容自身的不足,这是顺应天道的行为。
伯宗认为,尽管晋国实力强大,但宋国的危机并非他们能够轻易解决的,就像河流无法触及远方的宋国,晋国的援军可能会因距离遥远而显得力不从心。他强调,国家的决策应基于实际和策略,而非单纯的武力,这正是“高下在心”所蕴含的智慧。
螳臂挡车成语故事讲一下吧
《世说新语》是一部记载东晋时期言行故事的书籍,其中涵盖了许多成语典故。以下列举一些常见的成语故事:
1. 醉翁之意不在酒:记载了东汉名士陶渊明与朋友饮酒赏菊的故事,意味着对物质享受不感兴趣,追求精神内涵。
2. 心惊肉跳:讲述了曹操在宴会上听到钟声后感到恐惧不安的故事,形容极度惊恐。
3. 指鹿为马:描述了秦始皇大臣廉颇为了检验新任官员的忠诚度,指认鹿为马的故事,比喻混淆黑白、颠倒是非。
4. 舍身成仁:记载了三国时期关羽义士舍身殉节,表现出以正义和道德为重的精神。
5. 纸上谈兵:记载了三国时期诸葛亮与刘备谈论军事计划,但都只停留在纸面上,没有实际操作的故事,强调实践的必要性。
6. 坐井观天:讲述了庄子的一个寓言,形容狭隘的见识和盲目的自以为是。
7. 拔苗助长:描写了一个农夫急于求成,用力拉苗想要提高产量的故事,比喻过于着急和急功近利,反而适得其反。
8. 抛砖引玉:记载了宋玉与刘向的一段对话,其中宋玉扔出一块石头来引发刘向有关美玉的谈话,比喻启发别人思考、引导别人探讨问题。
9. 刻舟求剑:讲述了一个人在水中使用匕首寻找他曾经扔进去的剑的故事,比喻人们追求的东西已经不存在却仍然固守旧习。
以上是《世说新语》中的一些常见成语故事,这些典故不仅丰富了汉语成语的内涵和文化底蕴,也能够启发我们的思考和行为。
与高有关的成语故事
1、望梅止渴
曹操带兵走到一个没有水的地方,士兵们渴得很,曹操骗他们说:“前面有很大的一片梅树林,梅子很多,又甜又酸。”士兵听了,都流出口水来,不再嚷渴(见于《世说新语·假谲》)。后用来比喻用空想或假象安慰自己。
出处:
魏武行役,失汲道,三军皆渴,乃令曰:“前有大梅林,饶子,甘酸可以解渴。”士卒闻之,口皆出水,乘此得及前源。(《世说新语·假谲》)
2、七步成诗
相传魏文帝曹丕叫他弟弟曹植作诗,限他在走完七步之前完成,否则就要杀他。曹植立刻就作了一首诗:“煮豆持作羹,漉豉以为汁。箕在釜下燃,豆在釜中泣。本自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”(见于《世说新语·文学》)。比喻敏捷的文才。
出处:
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,不成者行大法。应声便为诗曰:“煮豆持作羹,漉豉以为汁。箕在釜下燃,豆在釜中泣。本自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!”帝深有惭色。(《世说新语·文学》)
3、管中窥豹
通过竹管的小孔来看豹,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(语出《世说新语·方正》)。比喻只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。有时跟“可见一斑”连用,比喻从观察到的部分,可以推测全貌。
出处
王子敬数岁时,尝看诸门生樗蒲,见有胜负,因曰:“南风不竞。”门生毕轻其小儿,乃曰:“此郎亦管中窥豹,时见一斑。
以上就是不分高下成语故事的全部内容,席读书,有乘轩冕过门者,宁读如故,歆废书出看,宁割席分坐,曰:“子非吾友也!”【故事说明】三国时,华歆、邴原、管宁被时人称为一条龙,华歆年称龙头,邴原居中为龙腹,管宁年为龙尾。管宁和华歆(xin)在年轻的时候,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,他俩成天形影不离,同桌吃饭、同榻读书、内容来源于互联网,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。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